学位授予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学位授予 > 正文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2024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0802 机械工程)

发布时间:2025-03-19 点击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机械工程学科始建于1913年,是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作为首批机械工程领域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自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百余年来培养了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代表的25位院士以及数以万计的各界精英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及学科影响力。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1-2023年连续3年蝉联全球第1,USNews学科排名2024年位居全球第1,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获评A+学科。

1.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培养具有“高尚品质、一流素质、崇尚创新、国际视野”的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与高素质创新性/创造性人才。本学位点涵盖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具体培养目标见执行中的机械工程学位点博士、硕士培养方案。

2)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学位授予标准为: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规定的总学分,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且符合学校和学院规定的相关要求。具体标准见执行中的机械工程学位点博士、硕士培养方案以及学位点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

2.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微机电系统、医工交叉等六个培养方向。其中: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加工工艺及装备、增材制造工艺及装备、激光加工工艺及装备、智能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及装备、复杂精密装备高性能制造与测试、装配、智能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2)机械电子工程。重点研究机电控制系统及装备、先进测量检测系统及装备、新能源产业技术及装备、工业软件及控制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装备的理论与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在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3)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研究装备动力学设计及控制、重大装备运行保障/故障诊断/健康监测/智能运维、轴承转子基础部件设计分析、海洋探测装备设计及关键技术、先进波功能超结构设计及调控的理论与技术,引领/紧跟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4)车辆工程。重点研究车辆轻量化技术、车辆部件拓扑优化设计、车辆系统理论与集成、车辆系统动力学、新能源车辆电池、车辆NVH的理论与技术、复杂零部件成型技术及装备,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5)微机电系统。重点研究微/纳器件与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表面电子制造与半导体芯片检测、传感器与超精密元件制造装备的理论与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6)医工交叉。重点研究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医疗仪器设备、人机协同的理论与技术,紧跟世界科技前沿,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3.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目前有教职工共361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专职科研人员41人,博士后47人,工程师及实验技术人员46人,行政管理人员27人,各类人员的占比分别为55%、11%、13%、13%、8%。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6人,外籍院士4人,领军人才2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8人。。卢秉恒院士、蒋庄德院士等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04专项技术总师、纳米制造重大计划专家组组长、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务,引领中国机械学科的发展。

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牵头组建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参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2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拥有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各类型实验设备15182台套,总价值超过人民币约4.85亿元。

5.招生和授学位情况

本学位点招收硕士、博士及留学生三种类型的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15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71人,硕士研究生710人,留学生133人。2024年度共授予学位563人。

6.就业及其他

学位点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质量高。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9.69%,博士研究生就业率100%,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就业西部,弘扬西迁精神,近三年来,本学位点培养的毕业生近40%主动到西部地区、艰苦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1)持续推动硕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制度改革,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坚持“育人为先、科研主导、优化结构、激励制约”的原则,完善"生源年度考核+科研两年滚动"的动态调整机制,突出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导向,激发团队导师活力,试行效果良好;

2)重构硕士及博士招生目录,以科研团队为单位,简化目录条目,增加招生目录的可读性、指导性和高效性,考生咨询效率明显提升;

3)构建"基础模块+方向组件+个性插件"的课程架构,重组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原有的48套培养方案精简为10套特色鲜明的方案,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4)加强前置预警,注重过程干预。梳理学位申请细则,增加督导人数,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切实发挥开题、中期、预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考核筛查作用;

5)制订《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跨院指导教师的遴选办法》,规范外院教师担任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与招生资格条件。

2.导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2024年新增博导1人,新增硕导6人。目前有研究生导师16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1人,硕士生导师161人),其中正高职称106人(占比65.84%),副高职称51人(占比31.68%),中级职称4人(占比2.48%)。

学位点导师梅雪松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陈天宁教授和梅雪松教授荣获“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闫柯教授获2024年校研究生教育青年优秀导师奖。

李宝童教授领衔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中荣获新工科赛道正高组一等奖;黄科教授领衔的“3D打印高性能制造机理研究”课程,在本决赛首次设置的产教融合赛道中荣获二等奖。刘金鑫教授牵头获首届“科德杯”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研究生组特等奖(全国研究生组特等奖共2项),赵升吨教授牵头获研究生组二等奖。刘金鑫教授牵头的校企导师组获首届“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全国共10个)。

3.培养条件建设

1)积极完善一院三区研究生科研条件建设。构建"创新港-曲江-兴庆"三区联动的智能装备科研矩阵,牵头组建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积极参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继续完善现代设计与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平台等13大类世界一流平台和8类专业化功能小平台的建设,全面支撑学位点研究生的培养。

2)持续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以国家需求为目标,问题导向是根本,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中培养创新人才新理念,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协同育人的主体功能。与通用技术集团等头部企业成立18个创新联合体,紧扣“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建立“企业牵引、引企入校、实战育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建立“双导师 + 九张表”的有组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造个性化知识图谱“教”和项目制采集式“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新增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平台)4个,获批“重大装备智能质量安全”、“精密物料操作技术”等6个校“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专项项目,获批“工业母机”、“航天动力”、“核科学与技术”、“半导体”等7个领域的校企联合工程硕博士专项项目,联合通用技术集团、等龙头企业,招收工程硕博士57人,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筑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立足"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打造具有西交机械特色的分类培养新模式。组建由学科专家领衔、企业导师参与的培养方案重构专班,深度对接中核工业等头部企业研发需求,创新构建"基础模块+方向组件+个性插件"的模块化课程架构,通过模块高效化配置,形成面向特定培养需求可定制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将原有的48套培养方案凝练为10大特色培养包,实现学术型人才"顶天"攻关与专业型人才"立地"创新的精准分流。

4)持续推进学位点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将“爱国主义、西迁精神、科技报国、拼搏奋斗”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环节;“科学道德、治学精神、工程伦理、总师思维”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夯实育人全过程。128门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获批推荐申报省级思政示范课程。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研究团队,已有12本教材完成了学科专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政案例的编写,刘金鑫教授获2024年西部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特等奖。

5)持续推进学位点课程教材建设。学位点坚持“抓住核心、逐步推进、形成示范”的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思路,开展专业核心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改革,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入选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工程案例1项,2024年新增入选 1 项。获批校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课程6门,2024年度新增2门,获批校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教材18本,2024年新增立项 4 本。严格执行校级及院级教材管理办法,组建教材建设与管理专家专组,对2024春、秋两季学期开设的研究生课程选用的共计42本教材进行全面审查。

4.科学研究工作

学位点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原创性、引领性、交叉性研究,持续推进科研能力建设。本年度科研经费到款5.25亿元(截至2024年12月26日)。各领域科研业绩均表现良好。

学位点教师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位居全国机械学科前列,其中重点基金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课题5项,优青1项,博士基金项目3项;牵头获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国拨经费合计达1.756亿元,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8项;牵头获批重大重点项目9项,其中500万以上JG项目4项。

梅雪松教授、陈雪峰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荣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闫柯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段玉岗教授成功入选2024年中组部WRLJ创业人才,雷亚国教授荣获第六届“科学探索奖”。学位点教师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中科院1区学术论文近200余篇(其中发表NS子刊3篇),ESI、热点论文等发表数量持续保持高水平;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共同发布的《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雷亚国教授入选其中。学位点教师教师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300余项,其中12项取得有效转化(混合实施类3项)

5.招生与学位授予

招收2024级博士研究生225名,较2023年(197名)增长12%。其中,全日制博士生201名,包括学术型博士162名,专业型博士39名(含3名校企联合工程硕博士专项);非全日制博士生24名(含8名校企联合工程硕博士专项)。“双一流”高校生源172人,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50生源3人,双一流高校生源数稳中有增。招收同等学力博士生10人。

招收2024级硕士研究生624名,其中学术学位255名,专业学位369名,推免生占比53.21%,“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69.02%,较2023年增长3.97%。招收同等学力硕士生22名。

招收2025级推免研究生387名(含直博生43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4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40名;“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78.5%,双一流高校生源数保持稳定。

2024年度共授予学位563人,其中统招博士124人,统招硕士422人,专业学位(在职)硕士3人,留学生博士3人,留学生硕士9人,同等学力博士2人。

6.人才培养成效

1)学位点本年度研究生论文获得的“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全省7篇)、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共计12篇),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篇。4名博士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3名博士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2)学位点本年度研究生学科/科技竞赛成绩显著。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3项、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2项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项20余项。

3)学位点本年度3人荣获校“优秀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355名研究生获“优秀研究生”称号,183名研究生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73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46名研究生获得社会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总额超50万元。6个研究生班级获得学校文明班集体称号。学位点毕业生就业质量良好。

4)学位点学生海外长期交流派出规模始终维持稳定状态,同时通过线上讲座与线下交流模式相互协同配合,显著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达成了更为良好的交流效果与目标。2024年,通过CSC建设高水平高校联合培养项目、CSC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等派出研究生33人;赴法国、新加坡等国联合培养项目年内派出10人。

5)学位点毕业生就业质量良好。2024届硕士毕业生453人,2024年度博士毕业生124人,硕博毕业生共计563人,就业率100%。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就业西部,弘扬西迁精神,半数毕业生留在西部省份建功立业。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就业西部,弘扬西迁精神,半数毕业生留在西部省份建功立业。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还不够紧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课程有待加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相对较弱,不利于学院在全球机械工程领域的地位提升。

2.人才培养模式需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师生国际化素养与留学生生源质量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提高学院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完善国际留学生招生宣传体系,扩大国际知名度,提高留学生的生源质量。

2.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持续提高生源质量

积极申报校企联合工程硕博士专项专项、“百千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项,争取研究生招生指标。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建立以科研团队为单位,以科研成果为主导的分配机制,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全力保障研究生招生与培养质量。进一步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通过举办特色暑期夏令营,实施优本计划、强基转段计划等措施,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便捷沟通机制,提高科研团队及研究生导师参与度,稳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

3.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进一步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要,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平台,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汇聚创新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引入科研项目、培育创新生态。强化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与协同育人基地,推进落实“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项、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等项目,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依托学科交叉优势,着力问题导向的能力培养,真正实现“科学家+工程师”双导师培养,实现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4.持续推进和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加强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打造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

持续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构建具备学科特色的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积极推进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和精品课建设,推进研究生“十四五”规划精品系列教材建设,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工作,做到“应进必进、应落尽落”,在培养模式与课程教材建设与改革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力争获得教学成果奖1-2项。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中国)官方网站     站点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